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河南省品牌专业、河南省重点学科、郑州科技学院特色专业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隶属院部: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科学基本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服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专业能力:具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服务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目标2——认知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技术的进步,修订职业发展规划,拓展和提高职业能力。

目标3——综合素质:能够自觉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将公众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并考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目标4——职业成就:能与国内外同行、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及多学科团队中有效工作,具有相关领域的技术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电气工程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气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理解冲突、妥协与协作。

10.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交叉与多方利益冲突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能够主动跟踪电气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等。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实验、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实验、物理实验A、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MATLAB仿真实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CAD实训、(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单片机课程设计、PLC实训、供配电及综合实训、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建设实施中,逐步形成了名师骨干相济聚力,教学科研互联互通,创新团队有效增促,教育资源有力支撑的专业优势,推出由学科竞赛导师制、考研导师制、创新创业导师制、毕业设计实习导师制、就业导师制“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从专业优势出发,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把市场人才需求、教育人才供给、学生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厚植专业特色。专业先后获得校特色专业,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品牌专业,国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三合教学模式,构建了“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综合素质证”三证合一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业去向:

主要在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家电网、电力系统供电部门、电力管理部门、电气设备公司、电力自动化设备公司、装备制造行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服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技能证书:

高级电工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证书、英语4/6级证等。

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其中

学分占比

理论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政治类

17

296

236

60

10.1%

人文社科类

23.5

528

328

200

13.9%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6

456

388

68

15.4%

选修

6

96

96

0

3.6%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29

526

450

76

17.2%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12

240

200

40

14.8%

选修

13

220

198

22

跨学科拓展课程

选修

4

66

66

0

2.4%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

(17)

/

/

/

32.8%

创新创业实践

4

/

/

/

劳动教育实践

1.5

/

/

/

集中实践

33

/

/

/

合计

169

2428

1962

466

选修课比例:13.6%

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专任教师全部是硕士以上学位;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李月英,教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作以来,主讲《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机与拖动》《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突出,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骨干教师、优秀先进工作、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

在科研方面,专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积极参与省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主持完成项目10余项,参与项目20多项;发表本专业教科研论文30多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50余项。

陈慧丽,副教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任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电路仿真》等课程。以卓越的教学能力、前瞻性的教改实践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斩获"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校级荣誉20余项,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参与省市级科研教改项目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核心论文7篇,著作1部,参与教材编写2部;所参与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建设研究》《基于SOPC的便携式波形观测分析系统》课题,分别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先后获得郑州科技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格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张晨,中共党员,讲师,毕业于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工作以来,主讲《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2013年至2017年,于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从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工作;2017年至2023年,分别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第五工程院、中建中原建筑设计院第六设计分院从事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2017年荣获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工作期间发表各级期刊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企业大中型项目40余项。

王光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济南大学(原山东建材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配电网电能质量,主要承担供配电系统、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亚民,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气控制与PLC》《电机拖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017年至今,任郑州科技学院专职教师。

席秀蕾,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23年至今,任郑州科技学院专职教师。主要发表学术论文1篇。

黄影,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嵌入式系统》《单片机技术及应用》《Protel基础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023年至今,任郑州科技学院专职教师。任教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篇。

周奇璐,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与安全运行,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运动控制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符晨涛,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工程,主要承担模拟电子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9年至2023年,于郑州大学综合研究设计院从事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并参与多项中大型项目设计工作。

张玉泽,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在线分析与控制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承担《电气控制与PLC工程应用》《电力系统分析》《变频器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23-2024年期间,于安阳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电信教研室担任专职教师,被评为“综合评价优秀教师”。主要发表北大核心CSCD论文一篇,EI论文一篇,已授权专利一项。

王振水,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路分析基础》《电机与拖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樊向攀,共青团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承担课程有《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

李政序,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电机与电力传动,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工作以来,主讲《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2021年至2024年,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并参与企业大中型项目10余项。

陈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气设备运行及维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伟明,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课程有《供配电技术》《MATLAB仿真》《电气CAD》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红颖,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与PLC工程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课程有《供配电技术》《MATLAB仿真》《电气CAD》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秀菊,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控制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运动控制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嫦月,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运动控制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连亚新,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工程,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荆鑫,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专职教师。任教以来,主要承担《电路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变频器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持续建设,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现有二十多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先进,利用率高。为满足教学实习需要,先后与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河南中州电气有限公司、郑州海尔空调有限公司等15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专业建设、教师锻炼及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工技术实验室

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

传感器实验室

电机与拖动实验室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

电气控制实验室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

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

电气测量技术实验室

                              电子仿真实验室

                             

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室


智能供配电实训平台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平台

                             

工业自动化实训平台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实训装置

金工实训中心

电工实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