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智能制造工程
隶属院系部:机械工程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围绕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培养机械、电子、智能制造等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具备智能装备设计开发、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智能制造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制造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设计机电系统、部件和过程,特别是智能装备的研发能力,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智能装备开发、编程及应用,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中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全局观念。具有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实践中制定实验方案、并开展有效实验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智能制造工程行业法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能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机电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课程:
先进成图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数控加工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器人原理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智能制造系统等。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气控制与PLC实验、智能检测与传感器实验、机器人原理及应用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实践、军事训练、金工实习、智能检测课程设计、AR/VR应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习、MATLAB仿真实训、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一个根据区域优势和社会需求准确定位的优势专业。呼应制造强国战略而设立的“新工科”性质的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并同时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以机器人应用及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为特色的智能制造工程培养体系。
就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工程、机电及自动化工程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控制编程、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技能证书: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证书、普通话证书、机械制图员、高级车工、高级钳工、高级焊工、高级铣工等。
学时学分分配/部分主讲教师/部分教学设施: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学时 |
其中 |
学分占比 |
||
理论 |
实践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思想政治类 |
17 |
296 |
236 |
60 |
9.16% |
人文社科类 |
23.5 |
532 |
344 |
188 |
12.67% |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
24 |
428 |
356 |
72 |
12.94% |
||
选修 |
6 |
96 |
96 |
0 |
3.23% |
||
学科基础课程 |
必修 |
35.5 |
584 |
484 |
100 |
19.14% |
|
专业教育课程 |
必修 |
34 |
544 |
472 |
72 |
20.49% |
|
选修 |
4 |
64 |
64 |
||||
跨学科拓展课 |
选修 |
4 |
64 |
64 |
2.16% |
||
实践教学环节 |
课程实践 |
(25) |
33.69% |
||||
创新创业实践 |
4 |
/ |
/ |
/ |
|||
劳动教育实践 |
1.5 |
/ |
/ |
/ |
|||
实习实训 |
32 |
/ |
/ |
/ |
|||
合计 |
185.5 |
2608 |
2116 |
492 |
选修课比例:7.49% |
主讲教师
|
陈静,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专业为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承担《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主编河南省规划教材《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主讲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绘图》、河南省精品课程以及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机械制图》。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7项、企业横向课题三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主编的规划教材《计算机绘图》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主持的项目获得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二等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核心20余篇。 |
|
沈华刚,副教授。主讲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技术》《电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表论文21篇,研究报告5篇,鉴定成果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成果登记1项,河南省大中专项目1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获得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参加项目17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12项、校级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7项并获奖。 |
|
陈林林,副教授,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单片机应用技术、机器视觉等自动化控制的教学与研究,荣获“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称号。发表本专业论文6篇,中文核心2篇,参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参与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智能制造(工业4.0)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郑州市机器人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 |
|
段朋,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主持校科技攻关1项;参与完成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EI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多次获奖。 |
|
翟昱尧,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郑州市工业机器人与集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具有丰富企业经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先后为我校本科生讲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课程,担任多届郑州市地方高校应用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培训讲师。近年,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厅局级研究项目及横向课题6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包括EI一篇,获授权国家专利多项。具有丰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经验,曾指导学生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二等奖,全国3D大赛获特等奖/中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
|
李鑫泽,毕业于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1篇。曾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二等奖。主讲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
|
薛珍珠,助教,硕士,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数据助理工程师,2022年度郑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曾任职某世界500强企业,从事AI建模、大数据分析工作6余年,负责完成智慧工厂多个项目。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主要承担《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原理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Python编程》《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
|
王艳,助教,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材料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讲授《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曾任职于某食品制冷设备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参与管理多条食品制冷设备的生产及安装工作。曾任职于某建筑材料公司,从事研发助理工作,参与河道治理,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获得机械工程学院《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活动初赛》院级一等奖。 |
|
李龙飞,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担任《智能系统感知及决策》《MATLAB在工程实践的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在公司从事机器视觉算法的开发工作,负责完成多个项目,针对晶圆定位问题,开发多种晶圆对位算法,已获发明专利2项,软著2项。已发表论文1篇。 |
|
任未,山西忻州人,工学硕士,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机电液一体化。主要担任《液压与气压传动》《理论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于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学习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一篇,实用型专利两篇,参与过多个项目。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CAXA、SolidWorks、ANSYS等专业软件进行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 |
|
彭真,工学硕士,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书写机器人与机器视觉。主要承担《Python编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特等奖。 |
教学设施
|
机械工程创新实验室 机械工程创新实验室是一所现代化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占地约100平方米,实验室现有ZBS-C机构运动创新设计试验台、激光切割雕刻机、3D打印机、传感器、计算机和常用工具材料等,可以用于设计、制造机械零部件和开发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目前,实验室开设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专供智能制造和机械类专业教学;另外可供我院师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试验,如科研项目试验、新产品设计开发试验、小发明等,并可与其他实验室联合进行试验与开发。 |
|
工业机器人研究所 工业机器人研究所是一所综合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广泛涉及自动控制、传感器、材料、系统工程和信息等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型研究所。该所承担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也可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精英联赛等提供平台支持;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远端控制、单片机等教学和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中心 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中心是一所综合型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承担智能制造和机械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工作,也为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赛项提供实操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