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物联网工程
隶属院系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系统架构与设计、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物联网安全等与物联网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设计与部署和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信息采集与传输和处理的技能、问题诊断与解决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系统工程师、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物联网数据分析师、物联网安全专家和物联网项目经理 等物联网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1.职业素养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3)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4)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与设计、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物联网安全等与物联网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5)掌握设计与部署和管理物联网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和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1)具备设计与部署物联网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际部署工作;
(2)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3)具备问题诊断与解决的能力,能够识别物联网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4)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物联网相关产品或优化现有物联网系统;
(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6)熟悉物联网系统的安全管理与运维,能够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7)具有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
主干课程:
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嵌入式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物联网中间件设计、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综合实习、程序算法综合实训、操作系统实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开发综合课程设计、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物联网工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
在网络公司、IT企业、互联网公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网络运维与管理、网络安全防护与渗透测试、云平台搭建与虚拟化技术应用、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工作。
技能证书:
网络管理职业资格证(高级)、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等。
学时学分分配/部分主讲教师/部分教学设施: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
必修(学时) |
选修(学时) |
合计(学时) |
公共基础课 |
1188 |
96 |
1284 |
专业技能课 |
1078 |
218 |
1288 |
集中实践课 |
657(36.5周) |
/ |
657 |
合计 |
2923 |
314 |
3237 |
主讲教师:
|
王清珍,中共党员,教授,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1999年至今就职于郑州科技学院,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原理与接口技术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3项,主持厅市级课题20余项。主编教材6部,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和物联网工程类比赛,多次获得一等、二等、三等等奖项。 |
|
徐晓林,共产党员,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师、工程师,主讲嵌入式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开发与应用、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课程。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中文核心4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篇。 |
|
董健,讲师。主讲《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物联网工程导论》等课程。参与课题获结项6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主参编教材2部。 |
|
张云龙,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南大学,工学硕士。讲师,高级网络安全管理员,初级考评员。物联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原理》等。2021年度“优秀教师”。工作期间公开发表3篇专业论文,参与完成6项省市级课。 |
教学设施
|
机器人与微系统创新实验室,是以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和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交叉学科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的智能检测技术,仿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多模块可拆装串联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定位与跟踪,高精密运动机械设计及其控制,嵌入式系统应用及开发,图像处理与机器人视觉等。实验室拥有一整套完备的硬件设施平台,实验室设备面向全院师生开放。 |
|
单片机实验室是专为电子、通信和自动化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而设立的实验室,该系统适应《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需要,增加了系统的开放能力和可扩充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便了学生和老师实验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本实验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微机接口与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
|
物联网硬件组装实验室是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硬件技术核心技能的重要实践场所。实验室涵盖了从基础传感器、通信模块到复杂物联网终端设备组装与调试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由多个功能区域组成,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硬件系统的设计、组装、测试与优化的全方位需求。实验室还配备了多种辅助工具和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在不同实验项目中对硬件组装、电路设计与系统调试的需求。实验室总面积超过85平方米,设备总数达到60台套,涵盖从基础硬件搭建到复杂物联网终端设备开发的各类实验需求,充分支持了教学、科研和技能实训的开展。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物联网硬件的核心技术,为从事物联网设备研发、系统集成及智能硬件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