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人工智能

专业名称:人工智能

隶属院系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智能图像处理、大数据技术、数据可视化等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具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优化、控制、组织和系统集成所需的工程实施能力,能够在相关应用领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或者在包括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不同的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培养要求:

1.职业素养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数据伦理意识、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能够遵守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4)勇于探索、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伦理规范及可持续发展知识;

(3)掌握数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等核心知识;

(4)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知识;

(5)了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

3.能力要求

(1)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跨学科沟通能力;

(3)具备编程能力及人工智能相关工具的应用能力;

(4)能够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进行数据建模与分析;

(5)具备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与优化的实践能力;

(6)能够结合行业需求,设计并实现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7)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项目中承担开发、测试、部署等工作。

主干课程:

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实践、智能设备实训、程序算法综合实训、机器学习课程设计、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企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和创业领域涉及人工智能、自动化、互联网、IT、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相关事业单位以及研究机构。具体从事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等方面的工作。

技能证书:

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阿里云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腾讯云机器学习应用工程师认证、百度深度学习工程师认证、人工智能应用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网络规划设计师软件评测师软件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安全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

学时学分分配/部分主讲教师/部分教学设施: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必修(学时)

选修(学时)

合计(学时)

公共基础课

1236

96

1332

学科基础科

528

/

528

专业必修课

296

264

560

跨学科拓展课程

/

64

64

集中实践课

35.5周

/

/

合计

2060

424

2484

 

主讲教师:

李金武,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工程师,从事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等方面研究。主讲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参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主编教材2部,获得2项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网络安全攻防、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项。

张新朝,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长期从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主讲《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人工智能》《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发明专利2项。

李梦雪,1990年生人,中共党员,软件设计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专职教师,主要讲授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数据结构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差分隐私和机器学习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省市级以上项目5项,其他各级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2项,撰写论文15篇,其中EI核心1篇。

李文凤,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郑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主讲课程:《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等,主持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4篇,参编教材专著两部。

郭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工程师。主讲《软件过程与管理》《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应用成果二等奖1项;第七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移动MM优秀作品三等奖1项。

教学设施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集智能算法开发、机器视觉实验和智能硬件测试三大功能于一体,配备高性能GPU计算集群、深度学习开发套件及多模态机器人测试平台等先进设备,支持从算法设计到嵌入式部署的全流程AI研发,可满足大模型训练、计算机视觉、智能决策及AIoT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需求,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与产业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机器视觉处理实验室分为图像采集与处理和智能检测与识别两个实验区。其中,图像采集与处理实验区配备16套高性能工业相机及配套镜头、光源系统,每套设备均配有专业的图像采集卡、处理软件及标定工具。智能检测与识别实验区部署5台集成化视觉检测平台及50余套典型缺陷样本组件,该区以工业产品外观缺陷检测为核心,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目标检测、分类算法部署及系统调试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