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通信工程

专业名称:通信工程

隶属院系部: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和通信网等相关领域从事电路开发、软件编程、设备和器件的应用、网络运营维护和调试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或学习深造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

目标1——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了解通信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负责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通信信息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目标2——认知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目标3——综合素质: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能承担通信工程问题的研究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目标4——职业成就: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工作。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或组件,并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通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通信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通信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具有沟通的能力、方法和技巧,能够就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干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传输理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内实验、独立设置的物理实验A、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实践、军事训练、电工电子基础综合实训、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实训、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训、EDA实训、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理工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能力培养、行业适应性强和就业前景广阔等特色,是培养通信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我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探索与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软件硬件并重、理论实践结合,培养适应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理工融合:通信工程专业以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为基础,融合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通信以及电磁波传播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这种综合性的学科设置,不仅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让他们亲身参与工程设计和系统实现的实际操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

2.理论与实践并重:通信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电路分析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学习,结合各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实际操作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就业前景广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通信工程专业面向的行业领域广泛,如5G通信网络的开发与运维、智能电力系统建设与维护、智能汽车制造、互联网运营维护、企业信息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工程等。这使得通信工程毕业生可以在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通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集成电路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系统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就业去向:

通信工程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等需要大量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来建设、维护和管理通信网络。

2.通信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烽火等公司需要通信工程人才来进行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信、物联网系统的服务商需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进行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服务。

3.互联网公司。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在互联网公司中也有很大的需求,如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数据通信工程师等。

4.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机构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需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来维护和管理信息化网络。

5.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信工程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技能证书: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高级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证(或高级电工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证书、英语四/六级证等。

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其中

学分占比

理论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政治类

17

296

236

60

9.8%

人文社科类

23.5

532

356

176

13.5%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0

360

316

44

11.5%

选修

6

96

96

0

3.4%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35

626

524

102

20.1%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16

288

252

36

17.8%

选修

15

280

232

48

跨学科拓展课程

选修

4

76

56

20

2.3%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

(23.5)

/

/

/

35.1%

创新创业实践

4

/

/

/

劳动教育实践

1.5

/

/

/

集中实践

32

/

/

/

合计

174

2554

2068

486

选修课比例:14.4%

主讲教师

通信工程共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及助教14人,均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形成了师资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具有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团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杨丽,中共党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注册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具有多年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熟悉各类移动通信网、数据网、传输网、大型数据中心及配套设备、支撑网络的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主讲《通信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等课程,善于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的知识与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紧密结合。执教以来参与完成了4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企业横向研发项目,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参编1部学术著作,发表4篇学术论文。

文金选,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气控制。2010至2015年在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控制技术研究所从事车辆控制系统开发,2015至2018年郑州四维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从事碳纤维生产线电气设计,2018年至2023年在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电气相关工作。现为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担任《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电机与拖动》《检测与传感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善于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的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

马瑞齐,中共党员,硕士,助教。毕业于西安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担任郑州科技学院通信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无线电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方向等领域。近年来发表CSCD 核心1篇,发表普刊1篇,参与普刊2篇。参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市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民办教育协会课题2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民办高校通信工程导论真实案例教学研究》和《新工科背景下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胡晓丹,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研究信号处理和检测算法在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EI收录论文2篇。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任教师,负责《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参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省级教改项目1项,民协项目2项,发表论文2篇,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大创及蓝桥杯、大唐杯比赛中获奖若干项。

孔丹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研究ROP攻防和逆向分析,发表学术论文1篇,题目为:一种基于指令虚拟化的代码保护模型。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任教师,负责《信号与系统》《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移动通信》《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

赵佳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特别关注于智能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职教师,负责《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

张雪,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进行电力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基于图模型的多视角人体运动跟踪与理解。SCI收录论文1篇,科技核心1篇。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任教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负责《信号与信号》《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善于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的知识与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紧密结合。

黄霞,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无人机路径规划,曾获得“明德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天津赛区铜奖。现为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专任教师,主讲《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

陈铭,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等,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现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专任教师,主要担任《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原理》《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与信息通信领域各类学科竞赛,曾指导学生在“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中获得河南省赛区一等奖。

贾迁迁,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曾在重庆高校任教两年多,现任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担任《模拟电子技术》《移动通信》《通信电子电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杨启帆,硕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担任郑州科技学院通信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方向等领域。

田博文,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多媒体信息安全、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混沌神经网络,SCI收录论文3篇。现任通信工程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单片机技术及应用》《EDA技术及应用》《移动通信》等课程。

李冰鹃,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延安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检测与处理,特别关注于工业安全生产中管道、储罐和铁轨等铁磁性零部件的漏磁检测,并利用不同算法对缺陷类型及尺寸进行反演,以保障工业生产和公共安全。另主持一个延安大学2022年研究生“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项目和参与一个校级科研计划项目。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职教师,负责《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EDA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

周闯,中共党员,河南信阳人,硕士学历,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现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任教师,主讲《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具备良好英语读写能力(CET-6),精通Matlab/Python编程、Zemax/SolidWorks仿真设计及遥感数据处理。

在教学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曾多次指导学生参与电子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科研领域,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擅长DOAS算法、光学系统设计及嵌入式开发。发表SCI论文3篇及中文核心论文1篇,曾多次获得研究生综合奖学金。自主开发了地基MAX-DOAS系统及无人机监测平台,曾在2023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会议上荣获快闪报告优秀奖。

高凯丽,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硕士,曾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国企任职产品经理,具备互联网行业领域开发经验,拥有丰富的政企项目经验,项目合作的单位包括国家发改委、市水务局、市住建委等,负责或参与的项目有国家级课题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研究成果包括:国际EI会议论文1篇、中文期刊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2项。主讲《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学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

孙明辉,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现于郑州科技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担任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方向是数字信号处理等。

教学设施

本专业拥有郑州市电工电子重点实验室、郑州市机电智能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科技厅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应用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南省电子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9个专业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需求,还通过开放实验室支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与服务社会的需要。

电工技术实验室

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

程序设计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室

信号系统实验室

金工实训中心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

数字电路实验室

通讯综合实验室

电子仿真实验室

电子线路板制作实验室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

传感器实验室

电子仿真实验室

电子产品制作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