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翻译

专业名称:翻译

隶属院校:外国语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翻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思辨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胜任商务、科技、法律等领域国际语言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或学习深造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

目标1—专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英汉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初步的翻译研究能力;具有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能力,掌握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大数据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等;具备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

目标2—认知能力:具有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对翻译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和解决复杂翻译问题;具有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目标3—综合素质:具有政治素养,能够深刻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国际交流中准确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准确、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和翻译;具有学科素养,能够跨学科知识整合和胜任各类翻译任务;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目标4—职业成就:具有翻译专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跨领域知识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和软件,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独立承担翻译项目工作,能够在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中灵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满足不同行业对翻译人才的特定需求;具有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幸福感。

二、毕业要求

(一)知识要求

1语言知识

1.1 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1.2 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误解。

1.3 熟悉英汉语言的使用标准和规范,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专业知识

2.1 系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包括翻译的原则、过程、策略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翻译实践。

2.2了解翻译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流派的特点,把握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3 熟练掌握口笔译技能与策略,能够根据不同的翻译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3 微专业知识

3.1 深入了解应用科技翻译、国际传播、涉外商法等培养方向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3.2 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业务流程,能够准确翻译专业文献和商务文件。

3.3 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能够将翻译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胜任复杂的翻译任务。

4 学科通识知识

4.1 掌握宽广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4.2 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外交、商务、科技等跨学科领域的专业英

4.3 语词汇及相关文本翻译知识,能够处理多领域的翻译任务。

具备百科知识,能够应对各种主题的翻译需求,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二)能力要求

5语言应用能力

5.1 具有良好的英汉双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5.2 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本。

5.3 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和专业文献翻译。

6 专业发展能力

6.1 具有翻译各种应用文本的口笔译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商务、科技、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6.2 具备跨文化能力,能够得体地使用书面和口头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文化冲突。

6.3 掌握翻译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翻译项目,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7 创新实践能力

7.1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语言知识和翻译专业知识对译文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提出新见解、新观点。

7.2 具备自主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

7.3 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需求。

8 学科融合能力

8.1 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能够将翻译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复杂的翻译问题。

8.2 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8.3 能够熟练运用翻译技术查阅商务、科技、教育、法律等领域的外文资料,并进行阅读和信息处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三)素质要求

9 政治理论素质

9.1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9.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准确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

9.3 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0 思想道德素质

10.1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10.2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翻译工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10.3 具有认真负责的译者精神,爱岗敬业,勇于创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11 身体心理素质

11.1 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高强度的翻译工作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11.2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够应对工作压力和各种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11.3 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升职业竞争力。

12 职业发展素质

12.1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12.2 养成科学的翻译观念,熟练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不同文体,提高翻译质量。

12.3 具有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幸福感,能够在翻译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专业能力

认知能力

综合素质

职业成就

语言知识



专业知识



微专业知识



学科通识知识



语言应用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融合能力



政治理论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语言文学

(二)专业核心课程

英语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要、英语国家概况、翻译概论、英汉/汉英笔译、实战口译、商务翻译、翻译技术、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践(英语语音与演讲实训、笔译实训、口译实训、翻译技术应用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学术沙龙、英语学习兴趣小组、海外游学、参加外事活动等)、劳动实践、集中实践(军事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

六、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其中

学分

占比

理论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政治类

17

296

236

60

10.1%

人文社科类

23.5

532

368

164

14.0%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4

80

56

24

2.4%

选修

6

96

96

0

3.6%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40

640

560

80

23.8%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29

464

400

64

26.8%

选修

16

256

240

16

跨学科拓展课程

选修

4

64

64

/

2.4%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

(20)

/

/

/

28.9%

创新创业实践

4

/

/

/

劳动教育实践

1.5

/

/

/

集中实践

23

/

/

/

合计

168

2428

2020

408

选修比例:15.5%

主讲教师介绍

高刘鑫,副教授,翻译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Inter-perfect翻译社”项目指导老师,河南省翻译协会会员,“双师型”教师。主讲《西方文明史》《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翻译概论》《英汉/汉英翻译》《商务翻译》《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曾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和外研社组织的英语教学大赛,荣获二等奖;近三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研究兴趣: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教学、翻译与文化等相关研究。发表CSI论文1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等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部;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各一项,主持和参与河南省教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等项目20多项。

赵德全,教授,河北承德人。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习。现任郑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科负责人;中国认知翻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外语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英语专八阅卷翻译与阅读组组长;国才考试特级培训师。近年来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翻译教学和大学生各类英语等级考试。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4部,主编教材4部,主编学术论文集3本。曾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

梁荣学,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河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硕士学位。主讲《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阅读教程》《电子商务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英语语法》《大学英语》等课程。多次被评为郑州科技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实践教学“优秀指导老师”、河南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师、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郑州赛区优秀指导教师、首届“文华杯”全国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比赛一等奖。先后出版专著4部,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4项,获省级奖项2项,在ISTP、E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牛翠,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现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同济大学访问学者;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英汉\汉英口译》《交替传译》《商务英语》等课程。获得“2023年河南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先锋党员示范岗”“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优秀教师”等荣誉。先后发表专著1部,学术论文8篇,发明专利1项。

韦梦雅,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翻译硕士。外国语学院专职教师,讲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民办教育行业模范教师。主讲《翻译技术》《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五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第二十八届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三等奖”以及“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等荣誉。多年来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演讲及辩论赛事,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大区赛二等奖等成绩。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9篇,主持并参与了翻译技术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多项省市级科研与教改项目。

聂建厚,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翻译硕士口译方向,研究生学历。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实战口译》《联络口译》等课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北京国际交流协会专委会会员,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先后获得2020年“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河南省第25届教育信息化大赛高校微课一等奖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市调研课题5项。

尹若双,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学历,翻译硕士。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翻译概论》《英汉/汉英笔译》《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多次获得郑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连续数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大赛”“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等外语类赛事“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21项,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教程》一部。

孙亚男,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学历,翻译硕士。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英汉/汉英笔译》《时文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先后获得“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决赛特等奖指导教师”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党员先锋示范岗”等荣誉。先后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

赵倩玉,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学历,文科硕士。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商务翻译》《翻译概论》《英语视听说》等课程。获得“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一等奖”“商务翻译思政样板课程”“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主持市级课题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

刁熠帅,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笔译专业,研究生学历,翻译硕士。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讲《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课程。先后指导十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全国赛事中获得奖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6项。